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孙逢春教授谈“电动车辆及动力电池系统安全中的工程科技问题”
10月20日,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第179期学术沙龙在汽车研究所301会议室举行,演讲嘉宾是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孙逢春教授,演讲题目为“电动车辆及动力电池系统安全中的工程科技问题”。
孙逢春首先以“电动车辆的安全概述”为开篇,表示高安全性是新能源汽车商业化应用的首要保障,但目前安全事故频发使电动车辆的发展遭遇瓶颈,电池诱发和电气诱发的安全性问题需要得到足够重视。孙逢春以动力电池的总体布置方案为例,强调了电池底置时的稳定性要明显优于顶置和后置方案,随后又从系统电气安全、制动安全控制、轻量化与安全、预警设计、操控安全保护控制等几个方面全面阐述了电动车辆的系统总体匹配与控制问题。电池安全是电动车辆安全的重要方面,孙逢春强调目前动力电池安全的两个瓶颈技术分别是单体电池安全和电池组应用安全。除了电池的连接安全问题,电池系统中还包括充放电安全控制、电池箱安全及防护、充/换电站安全等问题。孙逢春重点介绍了自己所提出和支持的换电模式技术路线,认为从全局节能(低电池装载量)、平衡电网、动力电池的全寿命最优和高效利用、提高电动汽车运行安全等角度来看,换电模式具有无法取代的优势,也会占据应有的技术与市场份额。最后,孙逢春向大家介绍了电动车辆的“运行安全与实时监控”,从2003年开始发展至今,已形成完善的新能源汽车运行管理与数据服务平台体系,能够实现电动车辆实时数据上传,针对紧急情况能够做出及时的安全预警预报。
孙逢春教授,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国家“北京电动车辆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北京理工大学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科技部电动汽车重大项目专家组责任专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工程专家组专家,北京市政府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北京市新能源汽车联席会议专家组首席专家。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孙逢春教授长期致力于节能与新能源车辆的系统研究、关键技术的开发、产业化与推广应用,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近60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学术论文他引4458次(其中SCI论文他引约800次), 2篇论文入选年度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曾获“全国劳动模范”、 “全国优秀教师”、 “科技奥运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本次学术沙龙由汽车系张扬军老师主持,吸引了150余名教师和研究生参加。在提问环节,听众和孙逢春教授就电动车辆的国家级和企业级监控,电动出租车的使用,电动车辆的寿命、安全和换电站、充电桩的建设,以及当前电动卡车的研发和使用等问题进行了交流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