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
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新闻 学术活动通知
综合新闻 更多…

清华大学软件学院院长刘云浩谈“从互联到新工业革命”

12月29日,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第185期学术沙龙在汽车研究所301会议室举行,演讲嘉宾是清华大学软件学院院长刘云浩教授,演讲题目为“从互联到新工业革命”。

刘云浩院长首先表示,计算和网络科学的发展从1946年计算机诞生至今一共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从个人电脑的普及到互联网革命,再到如今网络向物理环境延伸、数字网络和物理世界相融合的物联网,信息技术把人类引上了互联网的“奇幻之路”,人类社会在短短几十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刘云浩结合自己的科研工作,如海洋监测、城市监测、行李分拣系统等,向听众讲解了传感网和物联网。网络是人类获得长期、广泛观测的必然需求,无处不在的网络带来大数据,物联网的目标就是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载体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实现互联互通,但仍然面临部署和维护成本高、不能大量低成本节点供电等问题。刘云浩随即提到“众包(Crowdsourcing)”概念,许多群智感知任务可以通过众包的方式完成感知任务的分发和收集利用,从依赖主动部署到依靠无意识配合,最终完成大规模的、复杂的社会感知任务,比如交通感知、热点发现以及场景重建等。设备和能量都可以Crowdsourcing,但是是否可以感知能力,即无传感器如何感知?刘云浩结合自己的科研,向听众讲解了如何在未安装传感器仅依靠RFID标签数据读取的情况下来识别设备的振动频率,阐释了“通信即感知”这一理念。报告的最后,刘云浩提到互联网领域的三大“镇界定律”——摩尔定律、吉尔德定律和梅特卡尔定律,表示万物相连的物联网时代和第四次工业革命即将来袭,从互联到新工业革命,设备、能量和感知能力都可以Crowdsourcing,专业和非专业的智慧将在大数据平台上融为一体,人类的智慧革命,从此开始。

刘云浩,清华大学软件学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ACM Fellow,IEEE Fellow,ACM中国理事会主席。1995年在清华大学自动化系获得工学学士学位,1997年在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获得文学硕士学位,2004年在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计算机系获工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刘云浩院长围绕物联网与工业4.0、普适计算等领域开展科研工作,发表SCI论文120多篇,单篇论文他引超过2000次,累计他引超过15000次。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Systems 副主编,IEEE/ACM Transactions on Networking和ACM Transactions on Sensor Network等国际期刊编委。2010年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11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3年获得ACM主席奖, 2014年获MobiCom大会唯一最佳论文奖,2015年成为全世界五个最年轻的70后IEEE和ACM双 Fellow之一,2016年获得物联网青年成就奖。

本次学术沙龙由汽车系系主任杨殿阁教授主持,吸引了150余名教师和研究生参加。在提问环节,听众和刘云浩院长就新工业革命对教育的影响和改变、物联网和互联网之间的区别、互联网企业造车是否能给汽车产业带来颠覆、未来新工业革命到来的时间、物联网发展过程中的伦理问题以及人工智能和人的智能的分工等问题进行了交流讨论。


444444[1].png

2%20(1)[1].png

电话:+86 10 62785708 邮箱:ase@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
京ICP备14006008号-1 | 京B2-20180334 | 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