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裕民博士谈“老子思想本意探微——华夏/世界历史内涵分析”
2018年9月13日,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第218期学术沙龙在清华大学汽研所301举行。本期沙龙邀请到智能型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中心邹裕民博士做了“老子思想本意探微——华夏/世界历史内涵分析”专题演讲。
“历史是人文科学的实验”,邹老师首先指出在今本《老子》中道、德两篇中的对关键论点的解释不当之处,而后从华夏历史发展的角度为我们分析了法、兵、道、儒等思想学说在朝代变迁中所扮演的角色,最后结合古代帝王治国方法对《道德经》中关键语句进行深入解释。
邹老师认为,《老子》应归类于政治领导哲学领域的著作,他用历史上几个重要历史事件阐释了老子思想在治国中的重要性。邹老师介绍了从春秋战国到明朝的历史发展——春秋战国时期,以法家和兵学引领思想潮流,而后经过数百年的积淀孕育出将道家与法家合二为一的“黄老”思想,出现“文景之治”;到汉武帝及其后,奉儒教为国教,不过“罪己诏”的问世进一步证明“黄老”思想的正确性;三国时期,人才辈出,兵法两家得到极大发展,此时哲学思想的绝顶天才,王弼为老子思想的传播做出巨大贡献,也是在此时,《老子》易名为《道德经》,将道篇与德篇对调,削弱了原书中老子思想的治国内涵;晋朝时候,发生了造成300年外族入侵的“八王之乱”,邹老师分析其原因:老子讲“以正治国,以奇用兵”,而司马家族崇尚用“权术”治国,缺乏治国之道——“道可道,非常道”,即治国的方法不是恒常的;南北朝时期,统治者为了社会安定,推崇佛教,而佛教也很好地发挥了其社会功能——抚慰人民心灵,随后三教合流;到唐代,以道教为三教之首,帝王治国时遵从“道主儒辅”,这时出现了“贞观之治”;到宋朝,政界、学界均崇尚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实施“矫枉过正之军事政策”,兵权集中,引发“靖康之难”;蒙元时期,老子道家思想精髓几近流失;到明朝儒学再兴,其问题和宋朝类似。历史经验验证了“儒家思想在治国上的不易收效”,正如班固所说“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为明教化,而“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为“君人南面之术”。邹老师深入分析了“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时期君王的治国理念,很多思想如“无私、无欲、贵俭、贵柔”和“存百姓”等皆源于老子。最后,邹老师对老子思想中的三个观点——“无为而无不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进行了释义。
邹裕民博士, 新竹清华化学学士, 台湾大学化学硕士,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化学博士,师从Fred Anson。博士学位研究领域为聚合物修饰电极的催化/热力学/电子传导, 以及铂族贵重金属化学/电化学。博后随德州大学Allen Bard做临界水电化学,1986-2000 他在美国陶氏化学做气体生成电极的制作及研发,其发明之氯阳极及氢阴极被用于陶氏化学在全球的Nafion膜氯碱生产电解池中; 同时他也带领项目做双氧水之电解合成,多孔电极之研发,及新化学剂/方法用于微米厚度的化学镀。自2001年起加入燃料电池产业,一直致力于燃料电池的技术研发,目前持有20余项美国及世界专利,在氯碱和燃料电池催化剂、气体扩散等领域有多篇论文。 2016年他受邀至上海同济大学负责“燃料电池关键材料与电堆技术工程化”项目。邹裕民博士自大学起即爱好哲学思考, 近年集其对老子思想再诠释与对西欧文艺复兴/启蒙的深入解析的结论, 做出深入浅出之阐释, 使老子思想之真面貌从千百年深埋中重见天日, 论文多篇已见于网站。其解说结合近代物理思想/老子文句/历史事件, 互相发明。
本次学术沙龙活动由汽车系张剑波老师主持,吸引了120余名师生前来参加。汽车系学术沙龙先后几次以“老子”为话题,邹裕民老师对老子思想的分析与见解引起了在座师生的极大兴趣,互动环节中的提问精彩纷呈,包括现代对老子思想误解的原因、邹老师发现历史上两个重大问题(八王之乱和靖康之难)的契机、近代一两百年中体现道家作用的例子以及对“道生一”的进一步说明,邹老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更加详尽的解释说明,在座师生均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