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
综合新闻
        
综合新闻 更多…

清华汽车学术沙龙200期:相遇“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南联大”

9月14日,由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和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主办的第200期汽车学术沙龙在清华大学举行。本期沙龙特邀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潘际銮教授作题为“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南联大”的报告。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副校长尤政、校务委员会副主任谢维和,同济大学校长钟志华、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项昌乐、长安汽车北京研究院院长吴礼军,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机械学院教授王玉明等出席了本次沙龙活动。

陈旭、谢维和在沙龙报告前与潘际銮夫妇合影。

1944年,潘际銮院士以云南省会考第一名的成绩进入西南联大机械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是我国高等教育界第一个焊接专业的创立者,也是清华大学焊接专业的奠基人。现担任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会长。

潘际銮院士作“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南联大”报告。记者 张宇 摄

关于西南联大的建校背景,潘际銮院士回忆,卢沟桥事件爆发后,当时的教育部决定在长沙设立临时大学,南京沦陷后迁往昆明。1938年4月,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从长沙组成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西迁至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现场观众仔细聆听。记者 张宇 摄

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潘际銮院士重点介绍了西南联大的建校背景、办学理念、办学成果,概括了西南联大人才辈出的重要原因。他说,西南联大办学八年,在教师及毕业的3807名本科生、研究生中,当选国内外院士的有160余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8人,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5人,还包括一大批的国内外著名学者、专家。西南联大为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丰碑。

报告会现场。记者 张宇 摄

西南联大在草棚中办大学,在战乱中创业,在艰苦条件下之所以取得令人称道的成绩,在潘际銮院士看来,原因不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三所学校合作无间、五色交辉。二是拥有诸如陈省身、王竹溪、华罗庚、吴大猷、朱自清、陈寅恪、金岳霖、闻一多等一批知名教授在内的强大师资队伍。1939年,西南联大即有179位教授、副教授,均为学术上颇有成就的专家学者。三是教授治校的民主管理体制。四是学校尊重教授的学术思想和政治观点。五是浓厚的学术氛围。当时由于图书馆资源有限,西南联大附近甚至形成了“茶馆文化”:当地老百姓根据市场需求,在学校附近摆上四方桌子开茶馆,学生经常跑到茶馆看书。久而久之,茶馆成了联大学生的自习场地。此外,先进的教学制度、严格的教学要求,在战乱中求学、勤奋努力、报效国家,也都是西南联大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的重要原因。

尤政、谢维和等与会嘉宾和潘际銮院士合影。记者 张宇 摄

清华大学汽车学术沙龙始于2009年5月,是汽车工程系和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同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汽车工业学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等30余家单位的近500人参加了本次沙龙活动。

本次活动还通过腾讯视频向汽车工程系各党支部、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和全球汽车行业清华校友等进行了直播,受到广泛的关注和好评。

电话:+86 10 62785708 邮箱:ase@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
京ICP备14006008号-1 | 京B2-20180334 | 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 . All Rights Reserved